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如做好事(3)
作者:洪山诗人      更新:2024-11-16 23:25      字数:6094
��这是中国文学加上去的。本性的光明是主体,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,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。”

  客尘与真如,如果与善有关,那就将善与智慧联系起来了。

  “譬如我们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:行善最乐。平常看了这四个字,大家不大在意,因为把它看成是一个传统式的教条条文,把它当做鼓励人家的话。其实不是的,人的心理非常怪,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,心理会不安、不快乐,内心不对劲,这个不安不对劲不是对别人,而是对自己,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,精神弄走样了。假使你真正无条件绝对地行善,帮助人家,有利于人家,做了一件好事,心境自然非常快乐。那个快乐,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。”

  这只能说明,善对心理因素的影响,这还不够。

  “好多理论我不细讲,因为大家也没兴趣。我只讲结论与体会。真正修一切善,救助众生,人性的光辉自然发生,智慧便逐渐发起来了。一念善心起,智慧必然开展,甚至立刻就变。这就说明了一种唯心的功能,在善恶差别的作为上,它的作用是有这样大。”

  这联系了善与智慧,但不讲推导过程,就像老师,只说公式,不讲例题。

  “善的力量只能拿物理的道理作比方,而没有办法用物理学的方法去作说明。因为心的道理的微妙,不是观察物性那类方法所能界定的。这可由你自己去测验看,做一件真正的善事,自己内心有讲不出来的舒服,那一天觉也睡得特别地好,特别痛快。因此如果这样累积善行下去,那个自性的光明,你不要打坐,不要盘腿,都出来了。”

  通常,许多并不是出家的人,他做了很多好事,并不为名为利,这种行为,大家称他为菩萨,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?要知道,菩萨不仅是道德成就,更是智慧成就。

  “盘腿打坐修禅定是消极的行为,不敢去为恶而已,还少积极的善行。所以,菩萨道是积极地行善,你不要打坐,禅定境界一样地到达,而且到达得很快。要说捷径,这就是捷径了。”

  这里面是如何的转换关系,我不太愿细想。毕竟,佛教中有一个词,叫做,不可思议。

  “如果大家在心行、行愿方面没有动摇,不要谈四禅八定,更不要想谈证果。老实说,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,这一天盘个腿打坐看看,马上就不同,气脉马上就不一样,心境马上就扩大了,这个是绝对不能欺骗自己的事。不要说真正善的行为,或内在的善心,今天如果真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解决了一点,那个境界就不同一点。所以我们坐起来不能空,心境空了,就得找找看,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,为什么今天上座不能空?你的心念在贪瞋痴慢疑当中,一定有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。这是阿赖耶识的问题,不是第六意识的事情。如果没有检查这个,光是打打坐求一点空,求一点功夫,没有用的,奉劝你不要学道,你会把自己给害了的。”

  这个没有对比过,要说我这一生,做的好事并不多,坏事也做了不少。按他的说法,我不开智慧,恐怕这是原因吧。力量不够,基础不好。

  “我们讲行愿方面,这个心理的行,要做到清静、做到空。要想得定,要想明心见性,应该随时随地检查自己。是不是有一丝毫的烦恼存在?如有烦恼存在就很严重了。”

  前面讲心是心理,后面讲行是行为。行愿,则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。

  “有一种烦恼是来自生理的,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,就是儒家所谓气质之性,所以修道要变化气脉,也就是要变化气质。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,不是空洞的理论。为什么修道的人功夫好了,气色会好、气脉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