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(3)
作者:洪山诗人      更新:2024-11-16 23:25      字数:6121
��自己样样都要忍受,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,缓缓地就会做到不见别人过,只见自己过,逐步就会理解境缘无好丑,好丑在人心,心徐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。”

  别人赞扬你,你骄傲自满,别人批评你,你怨恨愤怒,这都是烦恼。而佛教的根本目的,是要超脱出烦恼。

  “我要说的第四个原因是,可以晋升自己的诚敬心,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。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,多增一分福慧,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。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乐,是依教奉行的表示,比起不修止语,对佛法、对护法、对众生、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很多。”

  近代有季羡林先生说:“真话不全说,假话全不说。”如果做到这一点,恐怕话就少多了。更不要说废话,浪费自己与别的时间。古代许多高手,表现出来都是木讷的,老子也推崇沉默寡言。大道唯一,高手们在表现上看,大约有相同的特征。

  “第五是能够提升自己的警惕心。由于止语,受到别人的烦扰会比拟小,于是就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自己的起心动念,懊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敏捷地觉察,并且令其息灭,长此以往,烦恼习惯就会被把持住。同时也经常比较轻易发觉出本人的弊病跟差错,也能较快地矫正过来。”

  关注自己的内心,减少表达,多修车,少开车,车辆的保养状况就得到改善。向内挖潜,心内求法,当然不需要太多语言表达了。

  “从方便法的角度上讲,还有第六个好处。能够比较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喧扰心。不跟人说话时间久了,人家也不会找自己说话,不必常常敷衍人,受到的影响就小,就有更多的时间听经、读经、看书,凡事充耳不闻,心里没有忧愁挂念,心常能保持空灵,心就愈来愈清净,心愈清净就愈有智慧。”

  若无闲事挂心头,处处都是好时节。你不喝酒,总是拒绝别人的邀请,时间长了,别人喝酒也就习惯地不叫你了。你正好有自由支配的时间。大概,这个意思是差不多的。当然,这只是属于方便法。

  “第七个好处是,能够更好地学习随缘度日。因为止语,人不得不诚实,不得不放下种种的要乞降看法,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,分歧自己的意思也很好,有也好,不也好,得也好,失也好,匆匆地就学会了随缘度日,同时也一直学习在所有顺逆善恶境缘中坚持平心静气,久而久之,烦恼就能伏住了。”

  任他千路来,我只一路去。接受面临的一切,不抱怨不夸张,就可以平心静气了。世界上能够影响命运的,不在乎你怎么说,而在乎你怎么做。

  “第八个好处是,可能放下种种恩怨。与人多说,谈得投契则生情感,谈得不投机则免不了发生磨擦,就很容易与人结下怨仇,这些恩怨就会对往生造成很大的阻碍。常常找人说话,有时无意中也会得功臣,如果特殊爱好和某人说话,另一个人兴许会想怎么就不跟我说话,是不是看不起我,所以也产生让人生烦恼的过失。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同等心,不能厚此薄彼,平等看待一切人。”

  良言三冬暖,恶语酷暑寒。所谓好话坏话,是因人而异的。对于真朋友,无话也可温暖。对于一般人,好话坏话,都有可能成为他恨你的缘由。

  “第九个好处是,能够增长谦卑、恭敬的心。因为不再发表意见了,人家也不会再问您这样那样的问题,贡高我慢、自认为是的烦恼习气慢慢就会淡了下来,人人都不再对你多加关怀,时光久了,就会觉得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,谦卑、恭顺的心人不知鬼不觉也徐徐地增加起来了。不供给机遇让人与自己谈话,也减少了别人造业的机会,同时也能预防有人烦恼起现行而找借口来障碍自己的畸形修学。止语实在是在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