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六十二章 对比与沉静(4)
作者:洪山诗人      更新:2024-11-16 23:26      字数:6070
谐,并把它作为丽江的特征宣传出去。也有厌烦都市喧哗的人,或者是假装厌烦其实是不适应变化迅速的人,也来到这里。

  今天许多人喜欢沉静,并不是他有能力或者意愿享受孤独,而是他无法应对迅速变化的城市。今天中国城市的变化太快了,要不然,那司机也不会嘲笑我落后了。迅速变化的现实,让人不理解,让人有一种压迫感,让人出于本能地想逃避。丽江,这种统一和谐的宁静,就给人以想象。

  这里最先来的,是文化人。所谓的这些文化人,只是创造性不适应时代的人。文艺青年最容易极端,要么刺激着这个时代,要么就对历史足迹唱挽歌。在过去,文化普及不高的时代,文化人掌握着解释世界的特权。

  但在今天,所谓的文化人,与推动这世界前进的主要力量无关。因为推动这时代前进的是生产力,是科技,是理工界的事情。

  对不理解的事物,本能的反应就是骂它,骂不倒,就离开它。丽江的美丽成了一块落魄文艺人的遮羞布,表演高尚的假舞台。他们来了,带来了电吉它与红酒,带来了酒吧与迪斯科,带来了假装高尚的披肩与虚伪外遇的柔情。

  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,一旦火了事或者地方,总是要变质的。看看这古老的八方街,木府还在,宣科还在。而商贩们承包的店面里,当老板的,最多还是外地人。

  在旅游并不兴旺的春节,当地人复苏了,这是他们的故乡,这是他们的家园。他们要唱自己的歌,跳自己的舞,篝火长时间被电灯扑灭,但只要有火种,它就可以再次被点燃。

  终于有穿着传统服装的妇女来了,虽然她们都穿的是平底皮鞋,虽然有的人还戴着手表。但是她们的衣服是蓝色的布襟右衽,她们头上戴的,除了传统的银饰,还有那白色丝线绣的月亮的图案。她们是这片家园的传统主人,她们开始了低声的吟唱。

  先是两三人坐在一个角落低声音问答,曲调只是那几个,但内容却五花八门。当地口音我还不太熟悉,但偶尔听得出,她们唱的是生活、是劳动、是思念、是家人、是家长里短是禾苗与牲畜,是那些生活的汗水与泪水,是顽强的生存。

  在这块几乎被外来人占领的街上,她们回忆起自己的旧时光,她们或者是年轻时的伙伴,各自成家远离,今天聚在一起,倾诉对老时光的怀念,倾诉现实中的委屈与美好,倾诉那些曾经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情。

 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又来了些人,合唱的声音大了些。调子也整齐起来,那是明显的挽歌啊,那好像是在唱她们的祖先。

  她们是漂泊的民族,祖先找到了这块风水宝地,给了生存繁衍的条件。她们辛苦劳作,与这土地熟了,与这森林熟了,与这河流熟了。她们与这有灵的世界熟悉后,就成了这里的一部分。

  今天世界变了,外来的人多了,她们以好客的本性欢迎外面的人,但是又有担心。外地的人,会不会也把这些森林与河流、山川与禾苗,当成自己的朋友呢?

  纳西族是女人的天下,保留着母系氏族的某些特征。不要说女性是柔弱的,为了后代,她们腰累弯了,手磨糙了,但她们没有倒下。为了后代,她们仍然有一种可信的供子女依靠的力量,她们仍然有一种美丽,在这些歌声之中。

  声音细腻悠长啊,这简单的歌声,如同丝弦轻响,好像米酒醇厚。

  不知道什么时候,有乐器加进来了。这声音,配上弦子,就太恰当了。是小伙子们来了,是俊朗的金哥们来了。他们自觉地为金花们伴奏,好像为了配合她们的歌声,自觉地成了配角。

 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