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(4)
作者:
洪山诗人 更新:2024-11-16 23:26 字数:8013
�我”就是一刹那。这一刹那和我们的执着是相违的,即使存在一刹那,我们也不承认一刹那是“我”。可是,再继续观察,连这个“一刹那”也是不存在的。
最后,我们就抓不到任何一个东西,外面的物质也好、里面的精神也好,或者从分解的角度看,或者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角度看,分析到底,一个一个全都消失了。既然肉体和精神都消失了,难道同它们一体的“我”不会随着它们一起消失吗?
上述推理,可以证明,精神也不存在独立实在性。我们所认为的思想在时间上的连续性,并不存在。所有观念都是过去,而真实的东西,应该在当下。而能够意识到当下的观念,我们没有这个能力。所以,我们人的所有精神现象,都是对现实理解的历史现象。这个理论当然是有源泉的:过去心不可得。
第二个因,是抉择“我”和“五蕴”非异体。
异体就是单独存在的意思,这显然不合理。“我”是不可能像这个桌子一样地在精神和肉体以外单独存在的。如果在精神和肉体上没有“我”的话,我们更不认为在其他地方有“我”的存在。
这一段话极其重要,用来破除其它宗教的所谓上帝论,所谓灵魂论。总有人认为,人类的本质是精神世界,是思想底蕴。或者,有人把这个叫做灵魂。有人总以为,灵魂不仅单独存在,而且永远存在。现代科学,之所以遵从唯物主义,就是为了反驳这个观点的。
离开我们的肉体和现实世界,离开我们的观念与感觉,离开五蕴,我们有单独存在于其它世界的灵魂吗?没有!当然,上师这句话没有细说,但是,与我们日常的经验与思考,是相符合的。如果我们还认为有一种鬼神存在于我们的肉体之外的话,那就是传统的迷信了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佛教早就超越了这种迷信论了。
第三个因,是抉择“我”并非依止于“五蕴”。
“我”是否象人坐在车里一样地依止“五蕴”呢?经书里将这种依止比作“狮子坐在森林当中”,“我”是否就坐在“五蕴”当中呢?也不是。因为除了精神和肉体以外根本就找不到一个我,这是实实在在的。还有,所谓五蕴或者所谓的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解的,在分解后的每一个成分里都找不到“我”。所以,“我”并不依止于“五蕴”。
第二部分否认了所谓精神世界的不同性,现在又否认精神世界与肉体的同一性。所以,从数学与哲学思维的方式来看。精神与肉体,既不是等于的关系,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,当然也谈不上反对背离的关系。那究竟是什么关系?还是根本就没有关系?我继续往下看。
第四个因,是抉择“五蕴”并非依止于“我”。
佛经中将这种依止喻为“山上生长的树木依靠山而存在”。那么,“五蕴”是否依止“我”而存在呢?也不是。因为,依照前面的思维方法,根本找不到“我”的存在,也不知道“我”在哪里!所以,“五蕴”并不依止于“我”。
这就是反过来推了,否认了正又否认负。原来否认的是“我”并不能离开五蕴而存在,现在又说,五蕴也不是因为“我”而存在。因为“我”本身,根本就不存在。
第五个因,是抉择“五蕴”与“我”相互并不具备。
所谓具备,就如同现在我具备这本书(我手里拿着的这本书)一样,是不是“我”具备“五蕴”,或者“五蕴”具备“我”呢?不是。如果“我”能够成立,则可以这样认为,但是,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“我”的存在,那又怎能相互具备呢?
&e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