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(6)
作者:洪山诗人      更新:2024-11-16 23:26      字数:8013
�车因。这样反复地观察、思维,最后深深体会到“无我”。就像我们在屋里没有灯光的时候去寻找一件东西,却没有找到,这时谁也不敢说屋内没有这件东西;若在灯光下仍然没有找到,我们就敢说屋里根本不存在这件东西一样。我们以智慧之光去寻找“我”,反反复复地思维,最后不但不能找到“我”,而且会发现原来根本就不存在“我”。

  当深深体会到“我”不存在的时候,就不再继续思维,把心放下来,安住在这个无我的信念或感受当中,持续一分钟、三分钟、五分钟越长越好。在早期,它不会延续很长时间,只有几秒钟而已。在这个体会消失后,又从头开始思维,再一次深深体会到“我”是不存在的。这如同在有光线的地方看书,书上有的和没有的都会看得一清二楚一样。这种“不存在我”的深刻感受,就叫证悟无我,这是一个初步的证悟。

  有时思维累了不想思维,就既不思善也不思恶,让心平静下来,这叫休息。然后再去观察,最后得到的,是“不存在我”的体会,让心再次专注在这个空性当中,这叫作修无我。

  你们是不是认为这太简单了?是不是认为修空性还有更好的方法?有,那就是大圆满等密法。但是,现在修大圆满的机缘还不一定成熟。我们还是要先修出离心和菩提心,然后暂时修此“人无我”的修法,修得差不多了,再将范围扩大,或者换成更有力的修法。这样,就可以逐渐靠近密宗了。

  以上所讲是人无我的修法,这些修法全部是显宗中观的方法,没有涉及到密宗修法。希望大家能刻苦精进!

  这才是思维啊,这才是闻思修中的思啊。所谓思维,如果不能够穷尽一切可能性,都是不太可靠的。上述实践办法,在我们具体操作过程中,显得如此简单直接,我还是第一次见识,有如此巧妙的办法的。

  比如,我们小时候,要学算术,如果一下来就让学生背口诀,学生虽然也能够记住,也能够用口诀来做对算术题目,但对他实际运用的训练,却没有什么帮助。

  那么,最好的老师,总是让孩子们先从认识自己的手指头的个数开始,因为手指头是十个,所以,最开始是教授十以内的加减法。这是最直观的数学运用,可以在孩子们的脑海打下一辈子的烙印。

  我因此,从小就知道,所谓一加一,其实就是加上两个手指头。进而,我还体会到,虽然两根手指头长短粗细不一,但只要你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个数,它们就可以用来加减了。数学的抽象性与实用性,此时融为一体。

  后来,学到十以上的加减法,就用棍子来计算,虽然复杂,但与数手指头是一脉相承的。再到最后,以口诀与算式来进行加减,就有了直观的训练基础,就让形象思维,很自然地过度到抽象思维上去了。

  小学的时候,老师教我们语文,其实是把形象思维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转换。老师教我们学数学,其实是把抽象思维通过数字,让我们建立数学模型。

  从这个意义上说,优秀的小学老师,可是我们智商发展的最重要条件。

  一位开悟得道的大师,活在现实的真相之中,根本不需要我们的推理与思维,这种活在历史的观念里。但是,为了教育我们,却能够用最适合我们思维习惯的办法,引导我们思考与实践,这才是过来人最优秀的品质。

  就像老师,早就知道1+1=2这个答案,但为了诱导我们的思维转移,不厌其烦地当着我们的面,掰他的手指头。

  从推理认识到“我”不存在,这只是一个空想的概念。到实际体验到“我”不存在,这也只是一种感觉。难道,佛教中所有的结论,都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