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0章 打包清仓()
作者:炎宗      更新:2024-10-03 16:32      字数:3136
  第900章 打包清仓

  海曼斯让人拿来一本厚厚的账册,是此次出水沉船的货品分类记录册。

  这东西原本是商业机密,可卢灿毕竟是比利时海事集团的股东,算是自己人,而且,海曼斯知道卢灿正在新加坡筹建海捞瓷博物馆,心底有些打算,故而很大方的将其拿出来给卢灿看。

  海曼斯的小算盘,说出来也没什么。

  八十年代的海捞瓷,除了一些特殊品类之外,大多数都价值一般,否则迈克·哈彻再疯狂,也不会一口气砸毁数百万件海捞瓷器。

  带来改变的是中国经济的崛起,尤其是零八奥运会之后,中国掀起的全民收藏热,让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古瓷变得紧俏起来,连带着原本价值低廉的海捞瓷市场,也变得炙手可热。

  这也意味着,海捞瓷市场真正红火,还需二十年。

  那么问题来了,现在,这些海捞瓷中的大批量普品,怎么处理?

  这些普品十分鸡肋,不仅清理起来麻烦,耗时费力,卖不出多少钱不说,还会占用仓库、人工、货运等资源。

  像迈克·哈彻一样砸掉?显然不合适。

  如果有人大批量承接,自然是最佳选择。

  以前没有这样的人选,但现在不好说。卢灿在购买艺术品方面的“粗手大脚”,业界知名,最近又在筹建海捞瓷博物馆,所以,海曼斯在接到赵市彭电话后,第一个念头就是,想办法将这批货打包给卢灿,故而,他很热情地邀请卢灿参加晚上的爬梯。

  且不提海曼斯的小心思。

  卢灿就着大棚内的聚光灯,打开记录册。

  这次打捞的船只,被海曼斯命名为“海葵号”。这种命名无规则,并非船只真正的名称,可能是沉船附近海葵很多。如同后世着名的“黑石号”,其命名来自沉船旁边一块巨大的黑色礁石。

  总出水数量为两万七千余件。

  之所以带“余”,是因为还出水五十二坛“陶瓮封瓷”。这些陶瓮封瓷仅打开五只,剩余的留着拍卖时“开宝箱”,其中所藏瓷器数量不明。

  “开宝箱”的拍卖方式,也是海捞瓷拍卖中常用的手段。

  千年前密封的陶瓮,里面究竟藏着多少瓷器?瓷器品类如何?内部有没有渗水?有没有破碎?有没有旷世绝品?没打开之前谁也不知道。

  这会给竞拍者一种惊险刺激的“赌宝”感觉。

  海曼斯留着四十七只陶瓮没有打开,就是指望这些陶瓮拍卖时,狠狠地赚一笔。

  看到这里,卢灿又抬头看看安排在右侧墙壁一侧的陶瓮,差不多有三十来只,将近三分之二。也就是说,还有三分之一,安排在阿姆斯特丹的展售会。

  看完总数之后,再落到细项。

  细项是按照品类来划分,共有九十多种。

  陶瓷器品类最多,约占七十多种,数量最大,有壶、瓶、杯、盘、碗、碟、砚、盂、坛、薰炉、脉枕等,还有许多人物、动物、鱼类等造型玩具,还有几种乐器,如陶埙、三眼洞箫等。

  沉船自身所带杂物,也约有几十件,如铁锚、船首像、木匣封存的首饰、油灯、铜铲、铜炉等,此外,还有二十四枚大唐银铤(音定),六枚阿拉伯帝国金币以及数百枚开元通宝。

  在中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