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(5)
作者:沈常青      更新:2023-02-28 20:35      字数:10724
��、作业本、草稿纸和白木耳寄到王李村。领到第二个月工资,她又去买了毛笔、字贴和冰糖寄到王李村。冬天临近时,她还买了几斤毛线,利用晚上休息时间,亲手织成两件毛衣和一件毛裤寄到了王李村……

  每月三十七块五的工资,除去交生产队的二十元副业款,剩下的十七块五,素珍基本上都花在了加花、加林和养母的身上。

  “三线”工地的生存环境是非常恶劣的,特别是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。上山下山只能如螃蟹一般侧着身横向行进,稍不小心,就有可能滑倒,弄不好还会滚进深不见底的山谷。素珍不只一次眼见自己的战友,就这样失去了宝贵的生命。她也曾滑倒过,有时得到战友的帮助,有时被参天的古树挡住,最终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,并坚持到铁路建设完工。

  陕西工程下马后,孝感民兵师又转移到了宜昌市,参与建设葛洲坝水电站工程项目。因为住在宜昌市,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比较方便,白素珍向领导申请,希望把女儿加花带在身边。

  这一次得到了批准。

  素珍真是欣喜若狂啊!她马上到附近的部队子弟学校联系,希望能让加花插班上学。一切安排妥当之后,她再才回到王李村。历尽周折,终于把加花带到了宜昌。

  素珍继续当广播员和打字员。加花在部队子弟学校里读书,学习成绩也不错。本以为生活从此之后就会逐步稳定下来,但事情却不能如人所愿。没过多久,有关素珍的闲言碎语多了起来,这主要是因为她让加花喊她“姑姑”引起的。

  别人说,素珍不让加花喊她“妈妈”,是为了掩盖母女关系,隐瞒自己结过婚的事实,好重新找人。她之所以能当上广播员,是因为与民兵师某位领导不干净。

  “算算看,她每月工资三十七块五,向生产队交二十,剩十几块钱,怎么负担母女两个的生活?”

  “听说她经常给她姑妈寄白木耳和冰糖,给她儿子寄铅笔、笔记本和毛衣呢!”

  “瞎,她长得那么漂亮,又是个没有男人的小寡妇,弄几个钱还不容易!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听到这些,素珍肺都气炸了。她把被窝行李一卷,找到民兵师师长和政委,非要调到炊事班去喂猪不可。在那里,别人总不会说自己跟猪不干净吧!

  师长和政委哈哈大笑,说她简直就是个孩子。嘴巴长在别人身上,要说什么,就让他们说去好了,何必太当真?

  这事尚未平息,打击又接踵而来。白沙铺民兵营通知素珍,因为她到宜昌后,一直拖欠着生产队的副业款,生产队停发了她的口粮,还要下她的户口……

  素珍真是走投无路。要维持母女两个人的生活,她是不可能按时足额缴纳副业款给生产队的。口粮停发了,她和加花吃什么呀!

  一筹莫展时,加花学校的班主任老师来到了家里。交给素珍三十斤全国粮票,说是附近驻军一个姓马的教导员送给她的。

  班主任老师介绍说,马教导员的老婆得癌症死了,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子女。因为老家没有亲人,马教导员既要上班,又要带孩子,难极了。他了解到素珍的情况,希望能够和她一起生活……

  素珍不假思索地拒绝了。她是不会改变独身生活的,世界上的男人让她伤透了心。

  几天后,马教导员抱着小儿子找到广播室,向她诉说自己既当爹又当妈的艰辛:大儿子马杰有夜尿失禁的毛病,被子床单几乎天天都要晒;女儿马红刚上小学,缝补浆洗都不会做,全靠他一个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