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章 行走和站立(4)
作者:洪山诗人      更新:2024-11-16 23:22      字数:6097
出世间的圣人位,这是离苦得乐的、跳出三界的、永恒存在的状态。小乘佛教所追求的,最高境界,就是这个果位。

  许多人看不起小乘,空谈大乘,给好多坐而论道的人混水摸鱼,装成大师的样子。这是大乘佛法要努力克服的毛病,就是空谈。小乘佛法,至少追求了不生不死的罗汉境界,而不是某些学者,一天佛法没修过,光看点书,就指点江山了。

  “只知修性不修命,此是修行第一病。”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,还大谈众生的问题。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人,总谈改变人世众生,这不是笑话吧。

  动不动就说菩萨心肠,但是,大家想过没有,菩萨是比罗汉更高的存在,他们有超脱生死的能力,有佛的神通,有伟大的誓愿。不能像世间某些人,总说大话,就把自己比喻为菩萨,徒增笑耳。

  随后,钱师兄把理论的东西给我们说了说,当然他很谦虚:“只是个人感受,

  算不得法,你们听听就行。”

  “在行禅时,行走的过程姿势变化,是主要的观照目标,其次要观照的目标,是意志、感受、妄想、疼痛、六尘境等。行禅的好处是所缘目标比较粗糙、变化比较明显,容易使人集中注意力。初学者,注意办只能集中在变化明显的东西上。更细微的东西,是很难拴心的。”

  这个道理我有体会,原来刘大哥让我观察呼吸,因为呼吸也是变化明显的东西,能够吸引我大部分的注意力。

  “正因为可以集中注意力,所以容易培养正念,增强向内观察的智慧。观音菩萨观察声音,也有一句话:入流忘所。什么意思?就是观察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,这叫入流,真入流了,就会忘记所缘。然后,就会顿时超出。当然,现在,不仅是你们,我也没到达这个程度。”

  顿时超出,大概就是明心见性的意思吧。

  “从理论上说,从经行中培养正念,可获得分辨出每一步伐的移动过程,是身体的现象,也就是色法的现象。而观照的心,就属于心法。根据这个练习,我们可以体会,走路是身心的配合,也清楚地体会到身、心两个不同的作用。两者是相依的,只有一前一后的发生,互动微妙密切。身即色法,是我们所注意的目标,心是观察的精神,从而,我们可以体会到身心分别的智慧。”

  这种道理,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过。

  “进一步我们就可以经验到,每一个行走的只有身心的互相依缘所产生出来的作用而已。这里涉及到五阴的概念,当然你可以自己来体会。没有一个我在内,在每一个动作中都是刹那生灭的,动作中不包含我的。体会到法无我。然后,你们会经验到,身心及六尘境生起贪染的祸患。透过内观的智慧,清楚地知道身心是无常的,随顺观身心生灭变化,面对六尘境而心不随境转。也因为体验到无常因此不贪染身心,由此可得到心的解脱。”

  这一通大道理,现场把我们把蒙了。

  一个简单的行走训练,就可以完成佛法的主要修为,这也太简单了吧?

  当然,从理论上说,如果通过走路来观察到的身心相依的因缘法,那么举手投足,包括呼吸,包括听闻觉知,六根中任何一根,面对色声香味触法,都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。这真是一通百通。真的如同古所说,专修一法,即可钻出牢笼,得到真如。

  但是,这种法门练习起来,对我们来说肯定是不容易的。这听起来容易,但做起来难。为什么呢?钱师兄说了一通道理,他也练习这么久了,他本人也没达到目标。以他的能力和功夫,远远超过我与万师兄,他没达到的�